按照标准的国际植物命名法,三七的国际通用拉丁语名称是:Panaxnotoginseng(Burk.) F.H. chen,其中:Panax的意思是人参属。 从上述名称中,我们可以知道三七是人参大家族的一员。
三七物种起源
三七起源于二千五百万年前的第三纪,在漫长的以万年为单位的地球环境变化过程中,三七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的改变,最后仅留存于北回归线附近,海拔高度1000米—2000米之间的区域。该区域以我国西南的滇东南高海拔山区为核心,沿山脉走向向东延伸到邻近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为现在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西南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使用三七人群的增加,需求量急剧上升,三七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文山三七种植技术的扩散,云南省除迪庆、怒江、昭通三个地(州)外,均有文山人种植三七。
按照标准的国际植物命名法,三七的国际通用拉丁语名称是:Panaxnotoginseng(Burk.) F.H. chen,其中:Panax的意思是人参属。从上述名称中,我们可以知道三七是人参大家族的一员。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人参家族的物种都属于五加科人参属。目前人参属已经发现的物种有20余种,其中的人参(高丽参)、西洋参(花旗参)、三七(田七)3个物种是我国知名的贵重药材,而屏边三七、峨眉三七、姜状三七、越南三七等物种则是三七主产区民间习惯称呼的“野三七”。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权威植物学专家近几十年来的跟踪研究,认定三七物种的野生资源已经灭绝,也就是说没有野生状态的三七存在了,只有人工种植的三七了,是人工种植维持了三七物种的延续并发展壮大。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17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将三七列为野外灭绝物种。
三七物种的发展应用史
三七是我国最早发掘使用的名贵药用植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是最早记录三七药用情况的医药学家,在其伟大的药学经典著作《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详细记录了三七的名称由来、产地、伪品、功效主治等内容,并收录了自己使用三七配伍的药方,提出“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的用药理论,为后世三七应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三七血症圣药的地位。自此以后,三七的应用日渐广泛,一直作为“血症圣药”“金疮要药”在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中进一步总结前人应用三七的经验,提出“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的观点。
1912年出版的《中医药大辞典》记载:“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淤,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