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起源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很多知识(技术)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被人们发现(发明)的,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相同的知识(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进步也是这样,所以“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极为普遍。
中药起源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很多知识(技术)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被人们发现(发明)的,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相同的知识(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进步也是这样,所以“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极为普遍。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三七就已经有两个别名:“山漆”“金不换”。李时珍认为:三七“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文山州三七研究院前身三七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董弗兆先生考证认为:三七一名来源于苗语的“CHei” (发音“猜”),苗族先祖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三七止血愈合伤口的作用像山漆粘合物品一样灵验, 就把山漆和三七都称作“CHei”,分别是做药的“CHei”和漆东西的“CHei”。
目前,三七比较常见的别称有:开化三七(因原产云南省开化府,即现在的云南省文山州)、金不换(因其珍贵)、人参三七(因与人参同科同属)、滇三七(因生长在云南省,云南省简称滇)、旱三七(区别于伪品菊科水三七)、盘龙七(四川称呼)、田七(广西、广东地区习惯的称呼)等。
在三七的众多别名中,“田七”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仅次于三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明、清时期,广西的田东、田阳为三七贸易的集散地;广西百色地区西南部的那坡县、靖西县和云南省文山州山水相连,地理气候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海拔较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该地区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文山州基本持平,是三七的主产地之一,到1984年至1988间,广西三七的面积和产量下降到文山州产量的二分之一,1989年三七大跌价以后,广西放弃了三七种植,种植技术停步不前,而云南省文山州则坚持种植、研究,不断推动三七种植技术进步,在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三七的品质和产量,培育出了文山三七道地药材品牌。到20世纪末的1998年,广西的三七种植园多数已荒废,园内杂草丛生,产量急剧下跌,其2000年的产量已不足文山州产量的5%,并持续下降。2010年三七价格暴涨后,广西于2013年发起了“田七回家”行动,鼓励各地药农到广西种植三七,但效果昙花一现,目前广西的产量仍不到文山州产量的5%。